引言:地震喚醒我們對房屋安全的關注
花蓮外海在民國113年4月3日發生了7.2級的大地震,這場災難不僅帶來了災情,也喚起了我們對建築結構安全的擔憂。對於即將購屋的人來說,房屋的防震安全性成為至關重要的考慮因素,特別是在地震多發的地區,如台灣。1999年的921地震使人們意識到建築安全的重要性,推動了建築法規和防震設計標準的修訂。現在讓我們深入了解921地震後的建築法規和防震設計的改進之處。
鑑定房屋的安全性:如何挑選適合的房子
1999年的921地震造成了廣泛的破壞和生命損失,突顯了現有建築結構和法規的不足之處。為此,人們對防震設計標準進行了全面的重新評估。
如果…買到房子,如同一對情侶最終走入婚姻
那為何有人最終會以離婚收場呢?
這其中到底少掉那些「關鍵拼圖」呢?
因為一旦忽略了中間的過程,
小心!!誤把房子「買到」當成是目標,
可能才是你人生噩夢的開始!!
用興建年份來鑑定方式
較危險的興建年分:民國63年以前(屋齡約50年的房子)
在民國63年以前,台灣的建築法規沒有地震抗震要求,因此這段時期興建的房子基本上不具備地震抗震力。
防震尚未成熟的興建時期(民國63年以後~88年以前)
在這段時期雖然有了地震力的設計規定,但尚無耐震設計及抗震施工細節的詳細規定。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的修訂與改進
1974年:首次發布,開始考慮建築物的耐震設計。
1982年後:根據建築物的用途,加入了地震力係數的區分。
1989年、1997年:增訂了盆地效應、土壤液化評估的細節,並做大幅度的更新。
1999年:針對921地震後的修訂,將設計地震力係數從0.23g調整至0.33g。
2005年12月21日後:進行了全面修改,增加了對地盤類別的考慮,並於2006年1月1日生效。(以113年來觀察 ,指的是約屋齡在18年以內的房子)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的演進
2003年1月1日:實施之初,著重於鋼筋綁紮等工法規範。(以113年來觀察 ,指的是約屋齡在21年以內的房子)
2006年後:基本上遵循新版本的規範,提高了建築物的耐震性能。
建築法規的修訂
為應對921地震,台灣政府對建築法規進行了重大修訂,旨在加強建築物的防震能力。這些修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 結構完整性:修訂後的法規強調結構完整性的重要性,以承受地震力量。現在,建築物必須符合更嚴格的材料強度、承載能力和結構穩定性標準。
- 防震改造:現有建築物,特別是1999年921地震之前建造的建築物,必須接受強制性的防震改造措施。這包括加固結構薄弱部位,如柱子、樑和基礎,以提高整體防震性能。
- 基礎設計:建築規範更新包括對更穩固的基礎設計的規定,考慮了土壤類型、場地條件和地震危險水平等因素。增強的基礎系統旨在減輕地震時的沉陷和結構損壞風險。
- 建築外殼的彈性:法規還關注建築外殼對地震力的彈性,包括對加固磚牆、支撐系統和屋頂固定的要求,以防止倒塌或部分損壞。
防震設計標準的改進
921地震後,防震設計標準取得了顯著進展,以更好地保護建築物和居民在地震中的安全:
- 基於性能的設計:工程師現在採用基於性能的設計方法,考慮建築物的使用情況、預期的地震力量和結構響應特性,以優化防震性能,確保生命安全。
- 創新技術:采用創新的地震技術,如基礎隔震系統、調諧質量阻尼器和能量消散裝置,更廣泛地應用於建築設計中,以減輕地震引起的振動,減少結構損壞。
- 地震危險評估:改進的地震危險評估方法,包括概率性地震危險分析(PSHA)和地面運動預測方程式(GMPEs),使工程師能夠準
- 確定量化地震風險,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建築設計。
結語:防震住宅雖加值,宜慎內傷住宅流竄
透過建照的申請興建年份來鑑定住宅的防震能力雖能讓購屋者有最實質的參考機制,但是在現實層面上,反過來看你會在市面上發現,許多未符合上述條件甚至是嚴重存在內傷的住宅仍在市面上魚目混珠的存在著,也就是你很難以在房價上價值差異上明顯看出來,而該如何去辨識這一類價值嚴重高估的住宅,並回歸修正回其該有的房價認知,將成為當前購屋者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