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不分南北,我們常會看到某某預售建案或是新成屋的廣告上,大幅地標榜是”安xx雄”或是某某日本知名營造”,還是”某某美國設計團隊”打造之類的訊息,因此在購買房屋時,許多人會被這些設計師的名聲所吸引,但這是否意味著他們的房屋設計真的與眾不同呢?而這一次將探討設計師名聲背後的實際情況,以及一般購屋者如何更加冷靜客觀地去看待。
對設計名聲與得獎的過份期待
- 榮譽與獎項:許多建案以國家金獎等殊榮而自豪,但這些獎項真的是專業品質的保證嗎?其實你可以去翻閱他們的評估標準,再加上這些單位均是民間營利機構,因此人為因素你得考量進去才是。
- 宣傳與廣告:房屋銷售的宣傳主要目的是能贏得購屋者的關注,因此在心態上會盡可能會將設計師的名字夸大其詞,但實際上他們的參與程度可能並不高。
如果…買到房子,如同一對情侶最終走入婚姻
那為何有人最終會以離婚收場呢?
這其中到底少掉那些「關鍵拼圖」呢?
因為一旦忽略了中間的過程,
小心!!誤把房子「買到」當成是目標,
可能才是你人生噩夢的開始!!
一般常忽略的實際參與程度
- 局部設計:由於有名氣的設計師常常收費不斐,因此許多建商在權衡成本與設計師品牌加值之際,常常限定其設計參與房屋設計的部分,例如僅作外觀設計或門廳設計,甚至會夾雜部分本土廠商包裝成整批的設計群包裹行販售,反正多數購屋者並不會去查證。
- 新人處理:也由於正牌的設計師常常多案並接,因此在實際設計項目中常會交由新手處理。
一窩蜂攣生建築的必然結果
- 外觀與實際:須知道要發展出一套原創型態的建築設計極其不易,因此即便是有名氣的設計所設計的房屋都可能取部分過去的原創複製再加上一些修改與調整而已,日子過久了就會發現許多外觀長的相近的房子矗立一堆,因為模仿外觀也會同步盛行,直到與其他建築幾乎相似。
- 大量複製:某些設計風格可能會在不同地區大量複製,導致外觀的普遍性,從早期盛行的古典與新古典建築,到近期流行的日式格柵極簡建築均是例證。
如何重新看待選房迷思
- 實地考察:實地考察已交屋的房子,了解真實設計的實際效果和質量。
- 專業諮詢:多方從諮詢建築專家或工程師,獲取專業建議和評估。
- 參考評論:若從設計的品牌僅僅只是商業的考量觀點來看待,降低自己這些不必要的過度期待。
當一棟建築物設計的名聲可能並不完全反映其實際參與程度和設計品質時,在挑選房屋時,應該更加客觀地評估房屋的設計,並多方考慮,以確保選擇到符合需求和期望的理想房屋。比如從成屋來觀察勝過於預售時期,又或者從社區管理過一段時間之後的觀察又勝過全新還沒人住過的房子,畢竟醜媳婦終得見公婆的!因此回歸具體使用居住過後的口碑仍勝過華而不實夢幻的品牌迷失。
結語:套用公式的住宅終將迷惑一時
還記的在過去沒多久,只要是新的預售建案,游泳池常常是多數人豪宅印象裏頭的標準配備,但時空轉變,這些建築物裏頭的游泳池,又有多少被社區大樓拿來使用,而不會被嫌棄不好用或是成本太高呢?相同的道理,其實你也能從數據統計的觀察中看出這些被刻意包裝過後的住宅,在有設計加持之後,到現在到底活得好不好,若還是更一些素顏的住宅比較起來沒兩樣,那就何必自欺欺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