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房地產市場經歷了諸多變化,導致房仲業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交易量下滑、經營成本增加以及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促使部分房仲業者倒閉。同時,房仲人員過多的現象也引發社會關注。面對這些問題,政府應如何因應與檢討,成為當前亟需探討的議題。
房仲業倒閉潮的成因
房市交易量下滑
受到政府打炒房政策、升息以及整體經濟環境影響,台灣房市交易量明顯萎縮。根據預測,2025年全年交易量估計為27.8至28.8萬棟,較2024年減少18%至21%。交易量的縮減直接導致房仲業績大幅下滑,許多業者因此面臨經營困境。
經營成本增加
除了業績下滑,房仲業的經營成本也在增加,例如店面租金、人事成本等。這進一步加劇了業者的經營壓力,特別是在交易量減少的情況下,維持固定成本變得更加困難。
市場競爭激烈
過去幾年,房仲業快速擴張,導致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在市場萎縮的情況下,競爭更加白熱化,一些體質較弱的業者難以生存。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房仲業的倒閉潮。
房仲人員過多的成因
房仲人員數量過多的現象,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影響:
低門檻與高獎勵機制
房仲業的入行門檻相對較低,許多新進人員只需通過考試便可取得證照。此外,部分業者為了迅速擴大市場份額,降低聘用標準,吸引大量求職者加入。由於房仲業採取業績制,高額佣金吸引了大量想透過房地產交易獲利的從業人員,造成市場人力供給過剩。
房市景氣週期影響
當房市景氣良好時,房仲業者大幅招聘新血,以搶占市場份額。然而,當市場景氣反轉,交易量下降時,過多的房仲人員無法適應市場需求減少的現象,導致競爭激烈,影響從業人員的收入與就業穩定性。
兼職與短期從業人員增多
許多房仲業者允許兼職或短期從業,使得市場上的房仲人員數量遠高於市場實際需求。一些人將房仲視為短期投機職業,當市場利潤縮減時,他們容易快速離開市場,造成流動率極高的現象。
房仲人員過多不僅加劇了市場競爭,還可能導致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進而影響行業形象。部分不肖業者為追求業績,可能採取誇大不實、隱瞞資訊等手段,損害消費者權益。此外,交易糾紛頻傳也使房仲人員的社會地位及專業形象低落。
政府的因應與檢討
面對房仲倒閉潮與房仲人員過多的問題,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因應與檢討:
1. 建立完善的證照制度與專業培訓
- 提高准入門檻:制定更嚴格的房仲人員基層證照考試標準,確保從業人員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道德素養。並依照市場交易實際現況來調整每年證照核准名額,避免資格過於浮濫。
- 強化證照管理:建立完善的證照註銷機制,對於違規或不適任的房仲人員,依法取消其執業資格。定期審核房仲人員的執業狀況,確保其持續符合專業要求,同時可考量加入買賣雙方的考量評分機制作為考核要件。
2. 加強市場監管與消費者保護
- 制定明確的交易規範:制定詳細的房地產交易規範,明確房仲人員的權利義務,防止不當行為,尤其禁止房仲人員或店東自己球員兼裁判的投機炒作行為。加強對房地產廣告的監管,禁止誇大不實或誤導消費者的廣告。
- 建立有效的投訴管道:設立專門的投訴管道,方便消費者反映房仲人員的違規行為。也能建立起各地方政府與人民長期溝通的管道。
- 強化資訊透明度:除了原本實價登錄的房地產交易資訊平台之外,建議更應從源頭將市售物件納入管理機制中,避免人為惡意限量或哄抬。
3. 推廣買方經紀人制度,健全房地產發展
- 推動買方經紀人服務:政府應鼓勵房仲業發展「買方經紀人」制度,使買賣雙方各自擁有專業經紀人協助,避免原本產業結構偏於賣方,提高交易公平性。
- 提供政策與法規支持:建立相關法規保障買方經紀人的合法權益,並提供補助或稅務優惠,鼓勵業者轉型。
- 提升專業標準:要求買方經紀人接受更完整的專業訓練,確保能夠為購房者提供可靠的市場分析、價格評估與談判建議。
4. 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 合理調控市場供給: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控房仲人員的數量,避免市場過度競爭。配合整體不動產政策,避免惡性競爭。
- 鼓勵多元化發展:鼓勵房仲產業朝向專業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尤其更應結合現有實價登錄的機制,將其淬鍊出更能輔助決策的功能來提供差異化的服務,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比較分析:房仲業倒閉潮的成因與政府應對措施
成因 | 影響 | 政府應對措施 |
---|---|---|
交易量下滑 | 房仲業績衰退,倒閉潮擴大 | 調整房市政策,促進交易活絡 |
經營成本上升 | 房仲公司利潤降低 | 限制房仲新增家數 |
市場競爭激烈 | 房仲人員收入降低,專業形象受損 | 強化證照管理,提高從業門檻 |
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 消費糾紛增加,行業信譽下降 | 強化監管機制,推動誠信經營 |
結論
政府應透過強化市場監管、提升從業人員素質、推廣買方經紀人服務等措施,改善市場秩序,確保房地產交易的公平與透明,促進房仲產業的健康發展。